“厚羽绒服9℃,薄羽绒服6℃,稍厚的弹力絮棉衣5℃,厚羊毛衫4℃,棉背心4℃,抓绒衣服、薄外套3℃,厚棉毛衫2℃,薄棉毛衫1℃……将各件衣物的保暖度与当日气温叠加后保持在26℃左右,就可以了。”这是一位杭州医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“发明”的穿衣公式,引发了网友的热议。那么,这种量化的穿衣方法是否科学呢?
衣服只有保温性——人们所说的穿衣温度通常指的是衣服的保暖性,由于人们所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、穿着衣物的长短、厚薄和整体设计等不尽相同,在同一条件下是无法进行有效比对的,因而分析保暖性通常是从材料的角度来进行的。
服装微气候决定“暖不暖”——同环境下,穿着不同服装可在衣服内部形成不同于外界环境的温湿度条件,这就是服装的微气候。它可通过保温、散热、蒸发和换气等自行调节。穿多少衣服需要根据环境温度、湿度、风速、在户外的活动时间等客观条件,以及人的年龄、性别、体质、运动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而决定。
冷暖交替如何搭配更合理——夏季人们可增加裸露体表面积,达到扩大蒸发的散热效果;在冬季,因体表向衣物散热,衣物表面向外界放热,为减少体热散发,外衣应选择织物结构紧密的种类,防止外部冷气透过衣服造成人体热量的流失。
紧身的衣物并不等于薄款,是否保暖与织物的密实程度有很大关系。如棉质衣物可以挡风,但蚊帐布同样是棉的,因织物密度低而难以挡风。如果袖口、领口、裤脚等容易进风的地方做好保暖,衣服稍微薄一些问题也不大;反之,再厚的衣服也不一定觉得暖和。
运动量的大小同样影响衣着的选择。纯棉吸汗,但运动后溻在身上的“汗”衫却让人感到凉飕飕的。所以大量运动时,适合选择涤纶等化纤材质,更能速干且排出汗液,以保持身体的干爽,运动量小、不怎么出汗的时候,则可选择舒适性更好的棉质服装。
“穿衣公式”不靠谱——这种量化服装的温度并不科学,我们所处的环境很复杂,温度、湿度、穿衣的多少,简单地用公式计算是不现实的。还有些实验,通过电热宝测试羽绒服、毛衣、棉衣等不同材质衣物的保暖程度,同样不够严谨。它们都缺少了基本的测试前提,那就是所有的衣服厚度、规格、形状、结构等应基本一致,否则是没有可比性的。
上一公告:品牌服装:大数据时代来了 一切用数据说话
下一公告:服装模板技术诠释行业价值理念
缝客智造平台|缝客网 粤ICP备07511841号-2 COPY ALLRIGHT BY (2009-2012)
本站访问人数